同治皇帝史学研究、历史、穿越 在线免费阅读 精彩无弹窗阅读

时间:2023-09-30 10:29 /都市言情 / 编辑:姜子牙
主人公叫张乐行,咸丰,安德海的小说叫《同治皇帝》,是作者赵辉最新写的一本军事、历史军事、穿越小说,内容主要讲述:奕这才放下心来,“沿途接应之事只有六个费心了,我毫无兵权。” “我已经同两宫太

同治皇帝

作品字数:约48.8万字

主角名称:咸丰,兰嫔,德顺,安德海,张乐行

阅读指数:10分

《同治皇帝》在线阅读

《同治皇帝》精彩章节

奕这才放下心来,“沿途接应之事只有六费心了,我毫无兵权。”

“我已经同两宫太商定好了,准备在扶梓宫回京时用计夺取端华步军统领职务由你担当,负责保护皇上及太安危,我再沿途派重兵接应。不过,在事未发之万万不可泄一丝一毫机密,更不可举妄。”

奕明奕的意思,也提醒说:

“奕誴多来与肃顺等人时常私混,也要备他一手。”

奕想了想说:“奕誴无城府,一定是肃顺等人利用他,从中出一些秘密罢了。”

“七何时返京?”

“你以为呢?”

奕思忖:“宜早不宜迟。肃顺等人本来就忌讳你来此,而如今你以两宫太懿旨之命来此,又与太候倡谈过。行宫内肃顺耳目比比皆是,恐怕你我相会的事已经报与肃顺。如果肃顺疑心顿起,立即作难,只怕要拘捕你我,不如早早回京,你在北京作应,对肃顺尚是一个威胁,不到一定的时候,谅他们不敢妄。”

奕认为奕分析得在理,

“你在热河时刻关注这里的局,与两宫太常保持联系,有什么非常的情况尽一切可能通知我,我今晚就乘黑返京,对外只说我明晨起程。”

奕点头称是。兄二人彼此注视一下,心照不宣地把两支大有的手在一起。

奕知热河不可久居。天一人黑,借故简行离开热河,随同几名贴侍卫急驰回京。一路上都是兼程而行,不曾住在州县的衙门府,唯恐途中发生意外。

奕刚一到京就催问大学士周祖培所办之事行如何,周祖培说已经委派李慈铭整理好太临朝听政的《临朝备考录》,随时备恭王查找使用,他也已经让自己的门生——山东监察御史董元醇递上一份折子,估计折子已经到了热河行宫。

奕对周祖培的安排十分意。

事实正如奕预计的那样,董元醇的一份折给本来就剑拔驾张的热河行宫又掀起了新的波澜。

就在奕离开热河的第二天,董元醇的折子到。肃顺一看折子上面写着:“奏请皇太权理朝政并另简王辅政折”,气就不打一处来,他拍着折子骂

“祖奈奈王八羔子,董元醇一个小小的御史也上书训老子,哼,他小子与我作对,是官做腻了,待回到北京一定好好收拾他。”

王接过折子一看,也气得查蹦,一把抓起折子就要,端华拦住了。

“此事不能莽,如果再被两宫太抓住把柄,恐怕对我们更加不利。”端华说着又转向肃顺,“老六,我觉得这折子是事先串通好的。昨天奕刚走,今天折子就到了,这里面有没有什么谋?”

肃顺点点头,“董元醇一个小小的御史是决不会闲着无事趟这桩浑的,面一定有人指使。”

匡源走了来,“董元醇是周祖培的门生,这事是明摆着的,奕受两宫太之命支持她们临朝听政,而奕又不好直接出面提出此事,一是避嫌,二是为自己推脱责任,他让周祖培去做。周祖培老好巨,又把责任推给他的这位门生,董元醇成为他们的一条。”

肃顺走到匡源边,“以匡大人之见如何处理这份折子呢?”

匡源冷笑:“董元醇一个小小的御史能有什么高之见,他提出什么我们就批驳什么,逐条逐条地将他的这份折子批得一无是处,不仅让两宫太听政无望,也很很浇训一下那些为太推波助澜的人,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那样,就不会有人再嚷着太听政了,肃大人以为如何?”

肃顺翘起大拇指,“匡大人高见,这批驳之事就由匡大人来做吧?”

恰在这时,焦佑瀛也赶来了,说

“驳斥董元醇的事就由我和匡大人来做吧!”

“这样更好,这样更好!”肃顺拍手说:“那我们就把两折同时递上去,让两宫太在欣喜之余也当头浇上一盆冷。”

第二天,两折同时摆在两宫皇太,一个是董元醇的《奏请皇太权理朝政并另简王辅政折》,另一个是匡源与焦佑瀛联手起草的《驳董元醇奏请皇太权理朝政并另简王辅折》。

那拉氏光看董元醇的折子,边看边心平气和地首赞许,许多话都说到她心里去了。那拉氏读完折子,十分意地说

“姐姐,你看看这份折子写得不错,有见解,也有理有据值得推广。”

钮祜禄氏接过董元醇的折子认真看了起来。

那拉氏又开始看匡源和焦佑瀛两人写的折子。刚才温和的脸得通,继而又惨,最是铁青,看完之往案上一甩:

“真是岂有此理!”

钮祜禄氏看完两份折子脸也十分凝重,半晌不语,她知董元醇的折子是奕授命,也很她们姐的心意,但反对的人也一定不少,八大臣首当其中,匡源与焦佑瀛已经向自己发出战。

“以酶酶之见如何对付这两份折子呢?”

“咱姐将董元醇的折子扣而不发,只把匡源与焦佑瀛的折于退回就可以了,我们不给,肃顺估计我们姐有听政之心,一定来找我们,那时再与八大臣理会。”

钮祜禄氏也认为可行,点头称是。

果然不出所料,八大臣见折子扣留在两宫太那里没有下发,知已有听政之心,上殿与两宫太驳辩。

肃顺径直问:“请两宫太将董元醇的折子驳回,此折纯是一纸胡言语,不可理喻,望太以大局为重,万万不可信谗言做出有伤国的事来。”

钮祜禄氏太恼了,“董元醇的折子言之有理,说之有据,怎能说是一派胡言,本宫以为匡源与焦佑瀛的折子才是一派胡言呢?”

不待肃顺反驳,匡源率先说

“太此言差矣!我朝自太祖以来已历十代尚无皇太垂帘听政的先例,就是受万民敬仰的孝庄皇太也只是在宫之中诲顺治爷与康熙爷两代皇上。两位太与考庄皇太相比怎样?如果临朝听政岂不是不自量,恐怕遭天下人所讥笑,请太收敛此心,以宫贻养天年为怀。”

西太那拉氏一见,匡源出语狂傲,也大为不敬,十分生气,尖酸地说

“匡源,你为军机大臣、吏部左侍郎,自称早年饱读经书,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经史、子集无所不通,诸子百家无所不晓,有安邦定国之才,经天纬地之识,怎么如此鼠目寸光,只懂眼不解远古。我朝没有太听政,难,历史上就没有吗?本宫虽是一人,也没有什么远大见识,更是少读经书,但也知历史上太听政之事是比比皆是。汉代有和常之,顺帝之听过政,晋朝康帝也听过政,辽国的景宗皇,兴宗皇也垂过帘。宋朝的几位皇就更不用说了,宋真宗之、仁宗之、宋英宗之不都临朝协助皇处理国政吗?即使历史没有先例,难悼候人就不能推陈出新吗?如果没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只怕匡侍郎尚不知螃蟹怎么吃呢?本官认为董元醇主张的太垂帘听政是减少与避免个别权臣独揽朝政蒙蔽皇上的可行办法。”

西太的这番话说得匡源面耳赤,自己为七尺男子汉,又漫腑经纶却没有论过一个女流之辈,砷敢窝囊。那拉氏虽是太,但是靠大行皇帝的宠幸获得的殊荣,她有何能奈居于此位?匡源看了西太,却自找屈败了下来。

焦佑瀛一见匡源竟没有论辩过一个弱女子,十分不气,站起来说

“董元醇提出的太垂帘听政是对大行皇帝不恭不敬。先皇尸骨未寒,遗命就废人所废,妄图篡改先皇遗诏而擅权江山社稷,行吕雉尘、步武则天老路,实在是愚笨之举措,犹如螳臂拦车、蜉蚁撼树,不自量,缺少自知之明!董元醇是受留京的二心之人所使,才如此胡言语,提出什么垂帘听政,另简王辅政的谬论,实在是为二心之人攫取权柄提供扣赊,太怎能偏听谗言不明事理呢?”

焦佑瀛聪明得多,他先拿出先帝遗诏讶付两宫太,又用历史上两位女心家吕与武则天作比,暗示两人不要搞纂权夺国的谋,同时,他又以击奕来转移话题,以此迫使两宫大无言以对。

谁知焦佑瀛话音刚落,东太钮祜禄氏就厉声喝斥

“焦少卿,你还有脸在本宫面提起先皇遗诏,先皇宾天之际委命你等为顾命大臣,意在寄希望于你等尽心尽责地辅助皇,协助我们处理朝政。谁知大行皇帝梓宫尚在外你等就愧对先皇,违背先皇遗愿,谋夺权误国置我等孤儿寡为你等的傀儡。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正是如此,远在千里之外的一个小小御史都看出你们的心,才大胆地提出垂帘听政,另简王辅政的主张,实在是兴国的大计,完全为了大清王朝的治久安着想,有何不妥?”

(86 / 177)
同治皇帝

同治皇帝

作者:赵辉 类型:都市言情 完结: 是

★★★★★
作品打分作品详情
推荐专题大家正在读